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巴巴多斯 >> 国家气候 >> 正文 >> 正文

英国内战下护国公的身后事,王权再临与

来源:巴巴多斯 时间:2020/8/7
白癜风的诱发原因 http://m.39.net/pf/a_4354435.html

战役名称:伍斯特战役(BattleofWorcester)

战役时间:公元年9月3日

战役地点:伍斯特,英格兰米德兰兹地区伍斯特郡

交战各方:苏格兰王党(苏军)v英格兰联邦(联邦军)

作战类型:农田战、巷战

双方兵力与损失:苏军人,联邦军人;苏军伤亡余人,超过人被俘;联邦军伤亡人左右

主帅:奥利弗·克伦威尔、约翰·兰伯特、查尔斯·弗利特伍德等(联邦军);查理二世、德比伯爵詹姆斯·斯坦利、什鲁斯伯里伯爵弗朗西斯·塔伯特、纽瓦克领主大卫·莱斯利等(苏军)

(伍斯特战役位置)

艰难的苏格兰战役,查理二世回归

年5月,克伦威尔将爱尔兰战事交给亨利·埃尔顿后,亲自来到苏格兰战线督战。自年3月苏格兰军打着国王查理二世的旗号南下时,主要体现为英苏之间冲突的第三次内战已经打了一年多。联邦总司令费尔法克斯对处决国王和克伦威尔的激进态度感到不安,便于年6月将陆军总司令之职让给克伦威尔后退隐。实际上,当时有很多人对这个新形式的联邦政权的未来感到担忧。(邓巴战役)9月3日,克伦威尔的军队和苏格兰的2军队在邓巴交战(BattleofDunbar),克伦威尔险些被包围,他凭借自己的统率经验和战士们的顽强才浴血得胜。克伦威尔在战后曾说邓巴一战是他经历过的最艰难的战役,所有苏格兰人好像都站了出来反对联邦。此战虽然得胜,但没有得到增援的克伦威尔无法围攻爱丁堡,好在这座城于这一年的平安夜主动投降了。联邦的军队在寒冷潮湿的环境里过了冬,克伦威尔自己也患了病,但他执意攻打斯特灵(从法国归来的查理二世此时正在斯特灵),结果无功而返。(《克伦威尔在邓巴》,[英]安德鲁·卡里克·高画作)苏格兰人在夏季计划了一场长途奔袭,他们沿着西部大道,也就是曾经汉密尔顿公爵的进军路线南下。不过这一次,他们的准备更为充分(克伦威尔:挨打的准备吗)。王党的计划是通过这次挺进震慑联邦,并把主战场从南苏格兰转移到英格兰境内。联邦军对可能来自西部大道的入侵有应对计划,所以苏格兰人正在一步步走向坟墓。英格兰的联邦军召集民兵和骑兵部队不断袭扰南下的苏军,给了克伦威尔时间回援。(管家向查理二世展示从南美来的菠萝)短暂的全不列颠联邦虽然苏格兰军中有很多英格兰王党贵族,还有21岁的查理二世(CharlesIIofStuartEngland),但这改变不了军队主体是装备较差的苏格兰征召兵的事实。9月3日,孤军深入的苏军和克伦威尔在伍斯特交战。战斗首先在伍斯特城外的农田中展开,双方步兵在沟壑纵横、篱笆交错的崎岖战场上混战,使之成为了一场凭单兵素质和装备优劣的战斗,于这些方面,联邦军都占上风,更何况他们人数也更多。战至夜晚,联邦军已从三个方向突入了伍斯特城,进而展开了巷战。见形势不利,王党急忙保护查理二世逃走,但众多苏格兰士兵却无法逃跑,被联邦军俘虏。这个未经深思熟虑的深入战略牺牲掉了王党最后的军事力量,查理二世也不得不继续流亡海外。有德国学者将伍斯特之战形容为小规模的色当会战,这场战役着实为后来以火器为主的正规军巷战提供了经验。(克伦威尔的龙骑兵)在大洋的另一边,美洲殖民地在刚开始基本都宣布效忠于查理二世,克伦威尔遂派遣乔治·艾斯库爵士率领舰队前去讨伐。他的舰队于年10月攻下了巴巴多斯岛,迫使加勒比地区的英属殖民地接受联邦统治。联邦同样向马里兰和弗吉尼亚派兵。在年3月25日的马里兰塞文战役(BattleofSevern)后,新英格兰的王党也基本被平定,此后直至克伦威尔去世,新旧大陆的王党都未能再起,这位护国公成功地建立起了一个盐堆上的帝国。(克伦威尔就任护国公后的徽章)议会的重新斗争,流血还是一招致胜?年9月,克伦威尔去世,他的儿子虽然继承了父亲的名号和权位,但不能像父亲那样震慑住反对派。此后,在高级军官和议会贵族之间展开了争夺权力的斗争,国内政局动荡。曾效力于克伦威尔,驻扎在苏格兰的乔治·蒙克将军趁机率军回到伦敦,并与查理二世达成复辟协议。年4月4日,查理二世发表《布雷达宣言》,表示宣言发布后40天之内向国王表示效忠的一切曾参与过革命的人可予以宽大赦免。宣言还许诺大赦政治犯,实行宗教自由,保护议会的权利。年5月,查理二世回到伦敦登位,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对克伦威尔的尸体进行绞刑)

《布雷达宣言》的诺言没有兑现,查理二世即位后进行了血腥报复,许多人遭到迫害,克伦威尔的尸体甚至也被挖出来再施以一次绞刑。年查理二世死后,其弟詹姆斯二世(JamesIIofStuartEngland)对异议分子的打压以及对新教徒的迫害更甚,可见斯图亚特家族一直没有放弃以强硬手段巩固王权的努力,这也就让英国高层重新回到了内战发生前的主要矛盾中。年5月30日,蒙茅斯公爵詹姆斯·斯科特(JamesScott,DukeofMonmouth)召集新教徒在西南部萨默赛特郡发起叛乱(MonmouthRebellion),他的游击队在7月4日的塞奇高沼战役(BattleofSedgemoor)中被路易斯·德·杜拉斯公爵的王军击败,包括蒙茅斯在内的余人遭到处决。这起事件唤醒了议会中资产阶级势力的“初心”。(《战场上的蒙茅斯公爵》,[荷]扬·范·维克画作)光荣革命,以法束王权詹姆斯二世的政令以及对清教徒的镇压严重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特别是在年6月詹姆斯得子后(此前他仅有女儿),议会中反对加强王权的两党意识到再不出手将永远错失良机。辉格党(即后来的自由党)和托利党(即后来的保守党,这两个党派都成立于年)抛弃了政见上的不和,联手罢黜了詹姆斯二世,改立他信奉新教的女儿玛丽二世(MaryIIofStuartEngland)为女王(年6月20日),这便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光荣革命(GloriousRevolution)的开端,这场没有流血的革命让议会派重新掌权,建立了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玛丽二世)玛丽的丈夫,尼德兰共和国执政威廉三世·奥兰治(WillemIIIvanOranje)受邀率领荷军登陆英格兰,这成功的把詹姆斯二世逼出了伦敦。年1月,在伦敦召开的议会全体会议正式宣布詹姆斯二世退位,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统治英国,同时国会向威廉提出《权利宣言》。宣言谴责了詹姆斯二世破坏法律的行为,指出以后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效力,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征收赋税,并且天主教徒不能成为国王。宣言在10月经议会正式批准定为法律,即《权利法案(BillofRights)》。

(詹姆斯二世)

这次革命之所以能够“不流血”,没有再次引发大规模内战,除了荷兰军队的威慑外,更主要的在于议会内部的团结与妥协以及他们对查理二世和詹姆斯二世的厌恶,君主立宪是任何派别都能够接受的结果。当然,这个不流血也仅限于英格兰的土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天主教徒仍然对议会派表示不满,又爆发了一场场王党暴动。天主教的法国也因光荣革命以及英国议会的强硬态度同英国交恶,英国参与大同盟战争(路易十四包围网),自此,两国的差劲关系一直延续到了19世纪。

(博因河战役)

博因河——天主教君主制的最后反扑年,在路易十四的支持下,詹姆斯二世来到爱尔兰与当地詹姆斯派联合,控制了爱尔兰的大部,这相当于在都柏林建立一个新政权和威廉三世对抗。年6月14日,威廉率军在阿尔斯特登陆,准备南下夺取都柏林,詹姆斯和支持者在距都柏林50km处的博因河设防。7月11日,威廉的人军队抵达詹姆斯派防线,这支军队由英格兰人、荷兰人以及爱尔兰、苏格兰的新教徒组成,装备精良。而詹姆斯军虽然已经布防,但军队多为征召的爱尔兰天主教农民,战斗力低下,只有少数老式火枪,很多民兵甚至是拿着农具参战的。

(博因河战役位置)

博因河战役(BattleoftheBoyne)打响后,威廉命令四分之一的士兵渡河,其余部队尝试绕道到防线侧后。詹姆斯冒着被威廉迂回包抄的风险派了一半人马,包括大部分的炮兵,截击渡河的威廉派部队。以精锐蓝衣卫队为先锋的威廉派步兵通过优势的火力击退了詹姆斯派步兵。不过,詹姆斯派的骑兵随后发起了反击,压制了威廉派步兵。部分威廉派步兵试图以火枪齐射抵挡反复冲击的詹姆斯党骑兵,但配合的不默契,最终被赶回河中。威廉派在己方骑兵渡河,并且勉强击退对方骑兵后才稳住战局。

(《博因河战役》,[荷]范·胡赫滕堡画作)

当骑兵撤退后,詹姆斯知道凭自己军队的实力已无法再和威廉一战,便引兵后退,这次果断的撤离让威廉派没能完成对詹姆斯军的包抄,也算是拯救了不少士兵的性命。詹姆斯党的士气在撤退后大受打击,很多民兵都在战役结束后逃走。威廉派在两日后成功进入都柏林,詹姆斯则根本没回都柏林,而是直接逃到利默里克然后乘船前往法国了。(一张拍摄了都柏林威廉三世像的老照片,该铜像在爱尔兰独立后被拆除)(手持长刀的农民征召兵)李霁翔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ojinxue.com/gjqh/172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