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男,男,年11月生,中共党员。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年毕业于外交学院研究生部英语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考入外交部,先后在外交部办公厅、中国驻曼彻斯特总领馆、外交部美大司、中国驻巴巴多斯使馆、中国驻悉尼总领馆工作,现为一等秘书衔。
以梦为马
不负韶华
松花江畔,冰城夏都,百年名校风华正茂。对于98级外语系本科毕业生孙晓男来说,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梦想的起点。“我的哈工大情结始于中学时代。那时我第一次路过哈工大校园,被神圣庄严的主楼深深吸引,于是下定决心,将来一定要到这里读书。”年金秋,他如愿以偿地收到哈工大外语系英语专业录取通知书,推开人生一扇崭新的大门。
每一所高校都有其独特的精神和品格。一个世纪以来,哈工大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进步,爱国敬业、无私奉献、严谨治学的传统在这里代代相传,包容开放、勇攀高峰、开拓创新的精神在这里生生不息。在校训“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激励和鞭策下,孙晓男投入到忙碌而充实的大学生活。和身边很多同学一样,为了钻研专业课,上千页的字典很快就磨薄磨破了,随身听的耳机也是换了一个又一个。课业之余,他还积极投入外语系社团活动,参加英语俱乐部、筹办英文报纸、参与英文电台播音等等。回忆起四年大学时光,他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外语系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给这座厚重严肃的工科院校增添了浪漫的人文气息,那时候放英文电影、办英语角,参加了很多有益的社会实践。系里老师们虽然风格各异,但对我们严格要求却是一致的。他们谦逊随和,亦师亦友,经常和我们分享国外求学和生活的人生阅历。多年后无论置身英格兰湖区还是林肯纪念堂,总能联想起某位恩师春风化雨般的教导。”
哈尔滨是中国最早的国际化都市之一,也是中国面向俄罗斯和东北亚地区的重要窗口,经常举办大型节庆活动和国际赛事,这为孙晓男提供了初试身手的好机会。在外语系推荐下,他曾参与接待出席哈尔滨国际冰雪节的多国驻华使节,也曾在年世界女排大奖赛哈尔滨站期间,为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担任陪同兼翻译。“作为在校生有幸参与这些大型外事活动,在实战中提升专业能力,拓展国际视野,令人受益匪浅”。这些宝贵的外事工作经历鼓舞了他,也萌发了他投身外交事业的念头。“初心其实很简单,就是想学有所用,当然也想成为气场强大的外交官”。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报考外交学院研究生部继续深造,这得到系里老师们的鼎力支持。年自外语系毕业后,他放弃了宝贵的留校机会,怀揣新的梦想,依依惜别哈工大,毅然踏上赴京求学之路。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年,孙晓男自外交学院研究生毕业后顺利考入外交部。15年间,他驻外工作近7年,足迹遍布90余国近百座城市,亲身参与了年北京奥运会国宾接待、中美元首会晤等多个重大外交行动,这些不仅给了他独特的人生体验,也让他养成了严谨细致的作风和沉稳内敛的性格。“坐得住、肯思考”是绝大多数领导对他的评语,更是他作为哈工大人的独特印记。对他而言,哈工大校训质朴无华却掷地有声,讲的是求知问学的严谨态度和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可以说这些年校训始终陪伴着我,激励着我,早已融入血液,成为习惯。”
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恩来总理就强调外交队伍是“文装解放军”,提出了“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的工作要求。“外交部对新人的要求是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要成为主管领域的专家和问不倒的‘活字典’,这和‘功夫到家’本质上是相通的,所以外事工作准则对哈工大人来讲并不陌生。”带着这份坚定和从容,无论在哪个岗位从事什么工作,他都努力在最短时间内熟悉情况掌握要领,成为所在部门的业务骨干。同时,他还保持着一个习惯,所有起草的稿件一定是反复修改到自己满意才会出手。“规格一定要严格,哈工大教的”。
年孙晓男在钓鱼台国宾馆工作留念
在他人眼里,外交官西装革履,谈笑间折冲樽俎,风光无限,可只有亲身经历才知道光鲜背后的苦辣酸甜。在外交人心中,祖国的荣誉、民族的尊严和人民的利益永远高于一切,永远重于泰山,祖国的召唤就是集结号,无论艰难险阻,都将一往无前,使命必达。“这是一份强度远超‘’的工作,特别是遇到重大或突发事件,一天三顿饭都在办公桌旁是常有的事,有时也会一连几天睡在办公室,压力与考验超乎寻常。说不苦不累那是假的,对家人也是满满的愧疚,但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往小了说,是为了成就自我,往大了说,图的是国泰民安,特别是参与的那些工作将被载入历史,所有付出都值了。”在外交部工作,“舍小家、顾大家”从来都不是口号,而是随时都要做出的选择与奉献。
谈起驻外工作经历,他最难忘的是一次紧急领事保护行动。年9月,五级强飓风“玛丽亚”袭击加勒比地区,数百名侨胞受困岛国多米尼克。在国内的坚强指挥下,他和驻巴巴多斯使馆同事一道,紧急协调巴巴多斯海岸警卫队舰艇将23名在多侨胞转移至安全地带。在通讯中断的情况下,为了第一时间接到同胞,他们凌晨4点就已在码头焦急地迎候。“当时使馆领导指派我上船接应,心里还是相当激动的,也想好了各种安慰和鼓劲的话,但上船后冲口而出的是‘各位同胞,祖国派使馆来接你们回家!’那一刻,真的找不出任何别的更合适的话了。”的确,只有经历此情此景,才能理解“在国外有困难找使领馆”这句承诺的分量——不是外交人员神通多么广大,而是祖国时时刻刻都是你强大的后盾。
志之所趋
无远弗届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在哈工大精神激励下,外语人在各行各业为梦想拼搏进取,为祖国昌盛奋斗不息。从青葱岁月到不惑之年,激情飞扬已沉淀为坚守的力量。孙晓男坦言,能够代表在外交系统工作的外语人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对他来说既是鼓励更是鞭策:“和身边那么多优秀的同学同事比起来,我差的还远,更谈不上取得了什么成就。有幸能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坚守着一颗赤子之心,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事业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这让我感到无比踏实和快乐。”
年孙晓男在人民大会堂工作留念
每当参加外事活动时,孙晓男总会习惯性地在领口处别上一枚国旗徽章。“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始终激励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今天的中国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外交工作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期待有更多哈工大外语人加入外交队伍中来,在接续奋斗中实现报国梦想,演绎精彩外交人生,我想这便是外语人对哈工大精神最好的诠释和传承”。
责任编辑I庞东贺
本期编辑I王奕周莹婧周琪
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huojinxue.com/gjxz/17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