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艺术》是被誉为“英国文坛奇葩”的才子型作家阿兰·德波顿创作的随笔集。
在《旅行的艺术》里,阿兰·德波顿揭示了旅行的深层意义。他认为,旅行以及对旅行的研究可以加深人们对幸福的体验,而这种幸福,就是古希腊哲学家所说的“由理性支配的积极生活所带来的幸福”。自年出版以来,长踞英美畅销书排行榜,已售出至少40万册。
本书作者阿兰.德波顿该书分为出发、动机、风景、艺术和回归五个章节,通过对不同地点的旅行,来重点描述作者的心理感受,同时回顾历史,通过对福楼拜、波德莱尔、华兹华斯、凡高等人的人生旅程以及作品的分析,寻找旅行地点中的人文情怀。与一般的旅行推介不同,该书并没有那些收拾行装,旅程当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琐碎的事情。在这本书中,作者刻意把旅行写成一种精神上的体验,而不是肉体上的奔波。在不同地点的旅行过程当中,也有大量曾生活在此地的文艺家的回顾,同时记录作者自己心灵的历程。
“旅行的艺术”顾名思义,既不是记叙旅行途中的猎奇,当然也不是用笔写下的风景片,而是对旅行的意义的一种思考。
飞机起飞的过程很难在一般的旅行者心中留下些什么,但在德波顿那里,“飞机的起飞为我们的心灵带来愉悦,因为飞机迅疾的上升是实现人生转机的最佳象征……云朵带来的是一种安静。在我们的下面,是我们恐惧和悲伤之所,那里有我们的敌人和同仁,而现在,他们都在地面上,微不足道,也无足轻重。”
在第一章《出发》里的《对旅行的期待》这节,德波顿从他自己为什么要去加勒比岛国巴巴多斯旅行写起,那是因为偶然看到了一本色彩亮丽的《冬日艳阳》画册,湛蓝的海水、银色沙滩、轻摇慢舞的棕榈树、群山等美景轻易地俘获了他。接着讨论起旅行的动机,从而引出了旅行的预期与现实的差异这一话题。承认实地旅行和期待中的旅行之间的基本“差异”,才会使游客更接近真实,也更有益。若说人们往往乐于忘却生活中还有众多期待之外的东西,艺术作品恐怕难逃其咎。因为艺术描述常常带有极强的简括性,切割掉生活中无聊的片段,是对生活的提炼,而现实生活中,人们还必须承受那些为艺术所忽略的环节。一般说来,人们旅行中见到的永远比想象的更平庸暗淡,所谓“看景不如听景”。
作者款款地写,读者慢慢地读。作者对每到一处旅行的描述,要么有位历史上的人物全程相伴,要么有些著名的作家画家时不时地来访。但重要的却不是这些,重要的是旅行的目的和游客的心境。在书中,读者和作者一起,从福楼拜的角度看埃及的亚历山大港繁忙混乱,欣赏异国情调;用洪堡好奇的目光看马德里,感受“自己”的兴趣;带着华兹华斯的心境漫步英格兰湖区,讨论讨论大自然使心灵复原的魔力;再去体会凡高与他的普罗旺斯……
在第三章《风景》里的《壮阔》这一节令人有所触动。德波顿谈到有次他去以色列的西奈沙漠漫游一番。若果说英国湖畔诗人华兹华斯鼓励人们到各地旅游以体验真情,滋润灵魂,那么前往沙漠则是为了让自己感悟到一种渺小。接下来,作者总结,世界上的景致分两种,一种是“耕牛般”的景致,如春天的草原、柔美的山谷和湖畔野花,没有杀伤力,不危险,顺从人类的意志;另一种是“野牛般”的景致,如西奈沙漠、悬崖峭壁和浩瀚江河等,在这些壮阔的绵延不绝的风景面前,人们能感受到宇宙间威胁到人类的力量。看到这些超越自身的东西难免使人感动,使人心生敬畏,深感自身的脆弱与渺小。壮阔的景致以宏伟的方式,施予我们以教训:“宇宙强而有力,而人类脆弱不堪;人的生命是脆弱和短暂的;许多事情的必然性不是我们可以对抗的,面对它们时,我们只臣服。”
在第四章《艺术》里《对美的拥有》这节最精彩,德波顿谈到,很多地方人们去了,却只是走马观花,或者不以为意。然而旅途中常有许多美丽的东西,给人以震撼。在与美邂逅的那一刻,人们会有种强烈的冲动,一种握住它不放的渴望:将它占为己有,并使它成为自己生命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但美是短暂的,我们如何才能紧紧把握它呢?德波顿提到了英国作家、美术评论家约翰.罗斯金,他鼓励人们,尝试通过艺术,通过书写或绘画的形式来描绘美丽的地方,而不必过多考虑我们是否具有这样的才华。因为他认为人人都可以拾起画笔,或者是人人有能力进行大量丰富的语言描绘。书写和绘画的价值在于教会人们去观察,不是走马观花地看,而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ojinxue.com/gjqh/18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