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文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随想是原创,第二部是附件,作为资料依据,方便查阅。
第一部分:随想——实然与应然(is-oughtproblem)
蔗糖是甜的——“实是”,应该种植甘蔗——“应是”。如何从“实是”(is)推导出“应是”(ought),价值判断如何由事实判断推出,休谟提出了这个著名的疑问。
这不是一个无聊的问题。15世纪以前,地中海大西洋沿岸的非洲人和美洲人没有种植甘蔗的传统。而15世纪以后,欧洲人热衷大量种植甘蔗,这个过程是怎么发生的呢?同样,我们还能够找出更多这种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组合:生活即艺术、形式追随功能、少就是多,等等。
我们生活中确实有很多现象“回答”了休谟之问,我来说一个。上世纪80年代,有两个世界围棋高手棋风迥异:小林光一偏爱实地,武宫正树偏爱大模样。下围棋的人都知道“金角银边草肚皮”,偏爱实地的价值判断比较容易理解,偏爱大模样的价值判断不好理解。显然,从“金角银边草肚皮”的事实判断,无法通过逻辑推导出唯一的价值判断——偏爱实地,或大模样。且慢,从另一个角度讲,生活确实“推导”出比较接近的混合价值判断:完全偏爱实地的棋手往往被压制在一个小范围苦苦求活,完全走大模样的棋手往往模样被刺破,需要通过模样转换为实地。
如果我们将前者比喻为“脚踏实地”的价值判断,那么,后者就是“仰望星空”的价值判断。它们没有优劣,只有优势互补的智慧。反应在现实生活中。比如:本次美国大选中的民主党的拜登更多坚持“仰望星空”的价值判断,共和党的川普更多固执“脚踏实地”的价值判断;中国的孔子学说更多讲述“仰望星空”的价值,而秦王汉武更多实践“脚踏实地”的价值。同样,现阶段西方世界更倾向“仰望星空”的价值判断,而东方世界更坚守“脚踏实地”的价值判断,生活中很多悲剧就是不懂这两种价值判断混合造成的。
东西方都曾经比较平衡的拥有过两种混合的价值判断,15世纪欧洲人殖民美洲有大量这种案例,我们看美国历史就是要读出混合价值形成的过程,否则,读了也是白读啊。而现在,当现代文明不能选择优势互补价值的时候,它就会走向失败了。
最后,我还是应该补充一下休谟之问的相关内容,以及,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有些烧脑。如果看了上面的部分,不看这一部分也不会有遗憾。
休谟说:“人类理性(或研究)的一切对象可以自然分为两种,就是观念的关系(RelationsofIdeas)和实际的事情(MattersofFact)。属于第一类的,有几何、代数、三角诸科学。……这类命题,我们只凭思想作用,就可以把它们发现出来,并不必依据于在宇宙中任何地方存在的任何东西。至于人类理性研究的第二种对象——实际的事情——就不能在同一方式下来考究;而且,我们关于它们的真实性不论如何明确,而那种明确也和前一种不一样。”
对于人类理性能够研究的命题,休谟区分为观念间的关系与实际的事情,所谓观念间的关系相当于逻辑命题和数学命题,所谓实际的事情相当于经验事实命题。价值判断命题显然不是逻辑命题和数学命题,那么价值判断命题是不是经验事实命题?第一种可能是:如果说价值判断命题也是经验事实命题,那么如何合理地说明?第二种可能是:如果说价值判断命题不是经验事实命题,那么价值判断命题是不是在理性研究之外?价值判断命题还可以成立吗?
休谟所处的时代是从理性自然向进化论自然发展的中间阶段,前有霍布斯自然法,后来很多年有了哥德尔定理。应该说,休谟是最早发现理性的世界存在悖论的人之一。最近的人工智能研究成果提出,人类有“态、势、感、知”的逆算计能力,也就是说,人类能够从价值判断推导出自己想要的事实判断。因此,休谟之问不仅是“实然”和“应然”两个价值的推导,还是:科学、艺术和生活三组关系的互动。
第二部分:附件——加勒比
17世纪上半叶,法国、荷兰和英国在加勒比地区不断发生冲突。西班牙人的殖民势力主要集中在大安地列斯群岛——古巴、伊斯帕尼奥拉、牙买加和波多黎各。他们忽略了许多较小的岛屿,部分原因是因为遭遇加勒比住民的反抗,另一部分原因则是大陆能够提供更多财富,且来的更不费力。然而这些小岛吸引了其他欧洲势力:这些岛屿可以成为他们攻击满载着美洲黄金和白银的西班牙船只的基地,而且还可以供应珍贵的热带产品,如染料和水果。
战争和飓风
英国是首个在加勒比小岛(小安地列斯群岛)上建立据点的北欧国家,年英国首先在圣克里斯托弗(St.Christopher)(圣基茨,St.Kitts)建立据点,接着是其他岛屿,如巴巴多斯(年)和普罗维登斯(Providence)和马丁尼克岛(Martinique)建立了殖民地,而荷兰人则更轻易地获得了圣尤斯特歇斯岛(SintEustatius)的控制权(靠近圣克里斯多夫,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除了当地居民以外,欧洲人还不得不操心和西班牙相互间的冲突。和普罗维登斯岛一样,许多殖民地在17世纪几度易手。比如,年英国人将西班牙人逐出牙买加,其后法国人迅速占领了半个伊斯帕尼奥拉,建立了圣多明各殖民地(现代海地)。
新定居者们还面临着另一重危险:被泰诺人(Taino)称为“胡拉坎(hurakan)”的大风暴,或飓风。英国人在圣克里斯多夫建立第一个英国据点之后,仅仅过了九个月,有个殖民者写道:“飓风把它刮走了”。两年之后,一场风暴把刚刚建立的殖民地毁于一旦,让定居者们“无比凄凉”,缺衣少食无家可归。几乎每年夏末都有一两个岛屿惨遭飓风袭击。幸存者们对风暴的强大破坏了心怀敬畏,他们不得不反复重建和补种。为了抵御强风,他们设计了一直两层的砖石房屋,这些屋子有着低矮的屋顶,窗子上安装着沉重的木百叶。
蔗糖种植
为什么欧洲人试图占领和控制这样灾难频繁的小岛?主要原因是为了糖。欧洲人热爱蔗糖,因为蔗糖提供甜味,快速增强能量,并且为国际市场种植和加工蔗糖的人一夜暴富。蔗糖大量涌入欧洲的时间与咖啡和茶大致相当——这些刺激、致瘾的苦味亚洲饮料用蔗糖可以提味——于是蔗糖很快成为欧洲饮食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巴巴多斯的英国居民在试验了烟草、棉花和槐兰之后,于年代发现了该岛的土壤和气候种植甘蔗最为理想。那时全世界主要蔗糖来源是马德拉斯(Madeiras)、加那利群岛、圣多美(SaoTome),尤其是巴西,农民以及奴仆或奴隶在这些地区种植大量甘蔗。甘蔗收获之后需要在两天内进行加工,不然果汁就会蒸发,所以巴西的制造者们迅速把甘蔗带到中央工厂,在那里把甘蔗压榨、熬制,最后精炼成红糖和白糖。
一些巴贝多人(Barbadians)拜访了年代至年代荷兰短暂统治下的巴西东北部,一开始他们原样复制了巴西人的机械和小型加工方式,使用现有奴仆和奴隶的劳动力。直到年代中期,在富有的英国商人的资助下,加上他们自己通过种植烟草和棉花积累的资金,实力较强的种植园主大幅扩大了生产规模。他们扩大了土地范围,建立了自己的蔗糖加工厂,购买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一开始是英国和爱尔兰奴仆,接着是欧洲奴隶。
当其他加勒比种植园主踊跃加入蔗糖种植时,巴贝多人的利润被分薄了。尽管如此,一百多年来,蔗糖仍然是最具价值的美洲商品。18世纪,英属牙买加和法属圣多明各大批奴隶种植的蔗糖占领了世界市场。长期看来,欧洲在美洲殖民地未来的经济仍然依赖于大陆地区而非加勒比岛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huojinxue.com/gjqh/18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