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巴巴多斯 >> 自然资源 >> 正文 >> 正文

飞跃的逻辑迟到的英法德如何实现弯道超

来源:巴巴多斯 时间:2021/6/28
北京有专治白癜风的医院 http://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detail.html

迟到的英国人

荷兰在占领了摩鹿加群岛之后,开始担当起“海上马车夫”的角色,为其他国家的殖民者把在海外抢到的东西运回国。荷兰人当时真是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他们凭借先进的信贷制度,积攒出越来越多的大船,生意也越滚越大。

既然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已经把有资源的地区瓜分的差不多了。那后来的英国、法国、德国这些国家怎么办呢?当时的德国和意大利都处在四分五裂的状态,忙于内战,没有任何心思卷入世界争霸。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就只剩下英国人和法国人或许还能赶上最后的末班车。

但是海上航道已经被荷兰占领了,走正规生意肯定是没有机会了。英国人和法国人最开始想到的办法就是:抢。既然西班牙人已经把印第安人和原住民都抢光了,那英国人和法国人干脆直接抢他们算了。英国是全民动员,不论官方还是民间,无数英国人卷入了海盗生意。英国私下派出过很多“官方认可”的海盗,比如那个著名的德雷克勋爵,就受到女王的委派,到处抢劫商船。

虽然这些海盗帮女王抢了一些钱,但他们是穷凶极恶之人,后来做出了很多不堪之事,包括到非洲抓壮丁奴隶。除了直接抓人,他们还从当地部落收购奴隶。当时的非洲大陆上散布着很多部落,殖民者会向一些小部落酋长买奴隶。如果这个部落的奴隶卖光了,酋长就会去攻打另外一个部落,把对方部落的人卖去做奴隶。若是胜了,就可以把这个部落的人都俘虏过来,卖给殖民者。

在罪恶的三角贸易中,无数非洲人或是遇难,或是被买卖到异国他乡做奴隶。很显然,这一方面是因为殖民者太残忍无耻,另一方面,其实也是非洲同胞自相残杀的结果。

这样一个三角贸易为什么偏偏是英国人做成了呢?倒不是因为什么资源优势,恰恰是资源诅咒。南美洲大片的领土已经被西班牙和葡萄牙占领了,荷兰也把最值钱的那些生意给包揽了,英国人就只能占着一些小的、不重要的港口。

不过英国人有时候也会占到便宜,在牙买加、巴巴多斯这些加勒比地区,英国也占了小片的殖民地,这些殖民地也能产出一些经济作物。这些小港口想要得到价值最大化,还可以充作贸易中转站,给各路人提供交易和休息的场所。英国人由于抢不到宝贝了,就在自家地盘上卖起了黑奴。

占领这些港口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登陆美洲大陆更方便了。英国人在海上抢完西班牙人,就跑回小岛上,再做点转手贸易的小生意,把宝贝卖给其他人。这样一来,英国形成了一个转口港帝国主义这样的经济形态。

英国人因为抢不到什么好的资源,只能通过海盗占领了一些港口,很意外地创造出了这样一套生意链,靠着卖奴隶和做一些转手的生意过活。说实话,当时英国上上下下都不觉得倒卖黑奴有什么不当之处。《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丹尼尔·笛福就是一个坚定的黑奴贸易倡导者。《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本身也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思维方式:出海去做海盗,发大财。笛福甚至认为驱使黑奴到美洲开发新世界经济效率很高。小说里面所有对鲁滨逊的描写,背后都有一层海盗逻辑。

香料大盗普瓦福尔

与海盗相比,到处偷东西的这拨人看起来相对文明一些。因为他们没能力组织大规模上岸抢劫,就只能去偷。

荷兰已经控制了整个香料群岛,垄断了海上贸易,很多人就去这些盛产香料的殖民地去偷一些种子出来,试着去其他地方种植,一旦种植成功,他们就能大发横财。

当时有个叫普瓦福尔的法国人,从小就喜欢惹是生非,经常被抓进监狱。放出来之后洗心革面,不祸害同胞了,出国折腾去。他先是在中国待了两年,没搞出什么名堂来。因为在中国碰了壁,他就想干脆直接从荷兰人手里偷!于是他一个猛子扎到了越南,在那里研究种植园去了。

荷兰人最开始专注地做生意,不太注意保卫自己,针对他们的抢劫案越来越多。荷兰人恨透了英国人和法国人,只要逮着就打。后来他们终于想出了办法:把收获来的豆蔻都掺上石灰。豆蔻不像西红柿,西红柿撒上石灰就没法吃了,但豆蔻即使抹上了石灰,洗干净之后还能食用。只不过这种抹了石灰的豆蔻不能再用作种子。荷兰人就靠这种办法防范那些偷种子的人。

普瓦福尔在荷兰人又碰了壁,越南偷不了他就又跑到菲律宾去偷。他在菲律宾这一带找到了一些香料植物,觉得自己捡到了大宝贝,就带着这些宝贝跑到了一个法国殖民地毛里求斯,关起门来开始研究怎么种植香料。

可倒霉的是,他看了很多参考书,也研究了很久,还是什么也没种出来。结果他就被当地殖民者当成了骗子,身败名裂,只好回了法国。由于当时法国的路易十四正在跟荷兰打仗,正是用人之际,哪怕是给荷兰捣点乱的人也大力扶持。普瓦福尔说服路易十四给了笔钱,就带着这笔钱又奔向了摩鹿加群岛。

由于前些年普瓦福尔太出名了,荷兰人都下令通缉他,他也不敢直接杀奔荷兰控制的比较好的地方,就奔向了印度尼西亚的一个小岛上,看看从这里能不能偷点东西出来。

当地人确实种了一些丁香和豆蔻。普瓦福尔刚去的时候这里还没被荷兰人控制。当地人以为荷兰人来了,就和他的人打了起来。打着打着双方之间互相探探底,才知道普瓦福尔原来是法国人,是要给荷兰捣乱的,当地原住民就欣然帮助他,把一些香料的种子,树幼苗全都给他了。

普瓦福尔大功告成,带走了两万株幼苗。等他把这些收获品带到巴黎的那一天,连国王都出来迎接他,还给他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可见,法国人是把他当成民族英雄了。

普瓦福尔这次运气特别好,带回来的幼苗都活了。几年时间里,法国的香料被种到了各大殖民地。路易十四的思路特别清晰,荷兰的经济支柱是香料贸易。只要法国大量种植了香料,荷兰的香料就再也不值钱了。果然,荷兰的经济很快就遭受到了重创,从此一落千丈。

不仅如此,荷兰在海上和英国连打三场仗都失败了。英国人逼着荷兰签订了一个《航海条例》,从此英国把原来荷兰的海上贸易全盘接收,进入了飞速发展的轨道。

传教士充当排头兵

香料大盗这样的故事在英、法两国史不绝书。

英国有个皇家科学院,法国也有一个法兰西科学院,培养出很多大科学家。法国有很多大科学家、艺术家在这个期间都被派到中国来了。比如御用大画家郎世宁,就是雍正时期来到了中国,因为给雍正画了很多cosplay的画像而声名大噪。

像郎世宁这样的画家不是主流,主流的是一些科学家传教士,他们表面上是来中国做科普工作的。其实他们更重要的使命是来研究中国产什么植物,以及这些植物有没有什么可利用的经济价值。

这个时期最著名的传教士有张诚、白晋和巴多明,都是大科学家。他们到中国之后研究了很多非常神奇的东西,比如研究伏羲和《圣经》里的大洪水到底有什么关系?研究中国古代的神话跟《圣经》里的历史能不能以一对上。甚至有一部分人还参与了宫廷政变,事后还吹大牛说雍正夺嫡成功还有他们一份功劳。

我是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毕业的,在清史研究所里就有好几位教授都是研究这个问题。这些传教士在中国做了好多事情。中国今天很多双音节词,比如文明、现代,都是他们发明出来的。中国古时候都是单音节词,比如“城市”这个词中的“城”和“市”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城指的是护城河和城墙,被城围在里边的是坊市。

这些传教士在皇帝授意之下,翻译了很多自己国家的著作到中国。到晚清的时候,大翻译家严复等人,也是看了传教士的这些文章之后,直接用了这样的译文和译法。日本在明治维新的时候也看这些传教士的东西。他们翻译西洋书的时候,大量借鉴了传教士的译著。中国到了晚清民国时期,一方面向西方学,另一方面也向日本学,很多人在学日本的时候,就把日本翻译过的这些书再翻译回国内。

这些传教士在中国影响特别大。中国当时有很多士大夫,比如著名的物理学家徐光启,就常年跟这些传教士在一起,后来还被发展成天主教徒了。由于徐光启又是大学士,跟皇室关系也很好,慢慢地就把皇室里面的一些人也给发展成天主教徒了。

这是天主教历史上是比较神奇的事件,居然在中国真的成功发展了高层的士大夫进入了天主教,甚至还包括后来永历皇帝的妻子和儿子。

其实这些传教士到中国来,无非是两个使命,一方面他们来中国传教,尽可能的发展高层士大夫成为天主教徒;另一方面,他利用这种便利,可以更方便在中国搜罗宝贝,运回欧洲,顺带还能发一笔大财。

在传教士里面最重要的是耶稣会士,他们受过最好的培训,属于当时欧洲的顶级人才。教会对这些耶稣会士要求也特别高,必须发三绝誓愿:绝财、绝色、绝意。绝财,绝色好理解,绝意是要求这个人一辈子必须永远侍奉耶稣,不能改宗其他。在欧洲改宗是很正常的,有的犹太人还能改成天主教徒,但是耶稣会是只要宣誓了就是一辈子的事,永不反悔。

其实这些传教士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间谍,他们在华期间窃取了大量的情报,看他们和教皇来往的书信也能看出来。虽说最后没搞出什么名堂来,但是毕竟也在历史上值得写下一笔。

以上是第七章《飞跃的逻辑:从边缘找到人生的突破口》的第四小节,接下来会更新第五小节。往期章节的更多内容,可以在后台回复「强者的选择」「认知升维」「失控的逻辑」「自我迭代」「引爆的逻辑」「精进的逻辑」即可看到相应章节的全部内容。新书刚上线,感兴趣的各位可以在京东、亚马逊、当当、磨铁旗舰店购买纸质新书,或者直戳原文链接,一键抢购。

陪你读书的李源

买书基金~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ojinxue.com/zrzy/205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