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巴巴多斯 >> 人口种族 >> 正文 >> 正文

和五万人共同围观一场失败的旅行旅行失

来源:巴巴多斯 时间:2021/5/24

编者按:

美景常有,但完美的旅行不常有。

在《旅行的艺术》中,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厌倦了伦敦冬季的潮湿寒冷,在连绵的阴雨天气里,他感受不到任何快乐。

一天,德波顿收到一本叫做《冬日艳阳》的画册,画册的封面是一大片沙滩,可以看见沙滩边缘湛蓝的海;在后景,是群山,这让德波顿想象到山中的瀑布以及大片果树投下的荫凉与惬意。而画册中收录的摄影图,则让他幻想起少女们在轻柔的夜色中,在繁茂的树林里无忧无虑欢跳的场面。

德波顿被画册所展示的风景所吸引,他决心去位于加勒比群岛的巴巴多斯旅行。

巴巴多斯海景(图源网络)

在2月的一个下午,当德波顿与同伴抵达巴巴多斯的机场时,扑面而来的不是惬意的暖风,而是令人难耐的闷热潮湿,这让德波顿表示吃惊——一切都与想象中的不同。

在德波顿的旅行计划中,从机场到酒店之间本是一段“空白”的路程,此时却构成了他对巴巴多斯的第一印象:审查海关处排着长长的队伍;行李传送带上的塑料垫破破烂烂;烟缸堆满烟灰,上面还有两只翻飞的苍蝇;机场外的大片荒地上有一只无家可归的流浪狗;来到酒店,进入房间,里面立着一个体型庞大的空调机,洗手间由塑料贴面板分隔而成,上面还贴有节约用水的告示。

面对现实与想象的巨大落差,来到加勒比海海岛的第一个晚上,德波顿彻夜难眠。

图源影片《人在囧途》,徐峥饰演的李成功在简陋的酒店中难以入眠。

当第二天清晨醒来,伴随着发胀的太阳穴,德波顿看到了如画册中描绘的景象:宽阔的沙滩与无垠的大海,海鸟在空中疾飞。然而,坐在椰子树底下乘凉的德波顿忍受着飞行途中发作的喉痛,担心同事未能收到自己外出的通知,以及怀着强烈的便意,眼前的美景并没能消除他心中的困惑和沮丧。

德波顿察觉到,即使远离伦敦的阴郁天气,来到美丽的热带海岛,他依然感觉不快乐。

像德波顿这样,在旅行中遭遇巨大心理落差的情况其实并不在少数。

在豆瓣“旅行失败”小组,有将近五万人在这里分享他们不成功且不愉快的旅行经历。你会发现,无论多么热门的景点,多么好评的风景,都有“劝退”的理由。

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景不对,实际看到的风景和理想中的风景大相径庭。要么是游玩的季节不对,碰上梅雨季,愣是把黄山爬出了南极科考的感觉;要么是人太多,景点除了人还是人,在拥挤的人群中,不知道自己是来看景还是看人。

豆友“天下第一郭”分享的黄山游,除了雾还是雾。

豆友“垃圾不好吃”分享的退潮时的日本海上鸟居,滤镜全碎。

一部分人因为食物不合胃口而导致整个旅途黯然失色。口味清淡的广东游客来到湖南旅游,因为吃不惯湘菜的重油重盐重辣,出游的第一天便医院。

和谁旅游也很重要。

和妈妈一起出游,她把所有需要游玩的景点排在一天进行,早上五点起床爬山,这不是旅游,是玩命。

即使是独自旅行,也面临着金钱和人身安全的问题……

图源自影片《旅行的结束,世界的开始》。主人公叶子脱离团队,独自游玩,陌生的环境让她十分害怕。

就算在行前做了充足的准备,旅途中总有意想不到的事发生,消磨我们的游玩热情。

01

“想象的生活远比现实更精彩”

为何我们会觉得一次旅行是失败的?不管是意外的遭遇还是行前缺乏充足的规划和准备,旅行的失败感其实源于对一个地方的想象与实际情形之间令人极度沮丧的差异。

在旅行之前,我们总是会对一个地方充满美好的想象,正如德波顿厌倦了伦敦的下雨天气,而向往温暖惬意的热带海岛,当我们疲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和琐碎时,一幅美景照则代表了远离琐碎的诗意、宁静与自由。

某社交平台展示的北欧风光(图源网络)

但想象中远方的美好难以抵抗生活的琐碎。

我们的旅行目的地对于当地人而言也是无法逃离的琐屑和不堪。当我们在网上询问哪个城市是否值得一玩时,生活在那里的网友大概会回复:“没什么好玩的,吃的还行。”

更重要的是,旅行中大部分时间是在路上,与到达目的地看到美景吃到美食的兴奋相比,旅途“模仿”了日常生活中的琐碎感,一个不成功的旅行往往源于旅途中的细节。

我们在别人的游记中往往看到的是作者“旅行”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赶到某地,入住舒适的酒店,品尝美味的食物,欣赏独一无二的风景,结识有趣的人。然而,真实的旅行可能是这一个下午坐在动车上,胃里刚吃过的午餐在翻腾;天开始下雨了,一颗雨滴沿着车窗玻璃滑下,留下一道泥痕;脑海中反复确认着证件和票据是否丢失;动车在中途忽然停了下来,不知道什么原因;车厢里是孩子的哭声和外放的音乐声……当游记中出现“‘旅行’了一个下午”时,很可能这个“下午”只是这几个小时中的第一分钟和最后一分钟发生的事。

如果我们要求一个讲故事的人给读者提供如此琐屑的细节,那这个故事非常没有吸引力。但现实生活就像是用这种方式讲故事,用一些重复、不着边际的强调和没有条理的情节使我们厌烦。

当然这种想象的美好的构建也离不开媒体的推波助澜。

当社交网络上的网红们对某个景点极力推荐时,它无形中产生一股压力,迫使观者接受其权威性,缔造一股热忱,至于景点会使游客感受到沉默、幸福还是兴致勃勃,它则毫不关心。如今许多城市加大了在文化旅游上的宣传力度,许多游客慕名去往某座城市游玩,但千篇一律的城市景象和旅游步行街,以及毫无亮点的食物,让游客恍若刚下班出来闲逛的上班族,完全没有旅游的新鲜感。

长沙成为不少游客的假期首选目的地(图源网络)

在影片《爱丽丝漫游城市》中,主角菲利普应出版社的邀约,来到美国,准备写一本向德国人介绍美国风景的旅游指南。当菲利普独自一人驾车环游美国时,他并没有感受到什么令人激动的景象,无尽的公路,路旁相似的农庄景象,千篇一律的霓虹灯牌,出行前对美国自由生活氛围的向往在旅途中被消磨得一干二净,真实的美国并非像电影和电视上展示的那样。菲利普自知无法完成出版社的任务,只能用随身携带的拍立得记录自己看到的一切。

菲利普想用照片记录自己看到的真实的美国,但照片一旦定格,那种生活琐碎感又具有了标志性和恒久性,因而照片也无法反映亲眼所见和亲身体验。

在法国作家于斯曼的小说《逆流》中,主人公德埃桑迪斯是一个衰朽厌世的贵族,独自住在巴黎市郊的一处别墅中。平常足不出户的德埃桑迪斯在某一天的清晨突然有一股强烈的冲动,想到伦敦旅行,因为他读到一本狄更斯的小说,这本小说引发了他对英国人生活情形的种种想象,他渴望亲眼一睹伦敦生活。于是他差遣仆人打点好行装,自己打扮齐整赶往火车站。

来到火车站,德埃桑迪斯走进一家英文书店,买了一本《伦敦旅行指南》,书中对伦敦的描述让他觉得美不胜收。接着,德埃桑迪斯来到一家英式餐馆用餐,他突然觉得疲惫厌倦,他开始想象自己真到了伦敦该如何枯燥乏味:他得赶到火车站,搬行李,上车,睡在并不舒适的床上,到站,排队下车,在伦敦的街道上拖着疲惫的身子惶惶前行。

德埃桑迪斯想:此刻坐在英国餐馆里的自己不正在体验英国生活吗?如果真到了伦敦,除了新的失望,还能期待什么?

结果,德埃桑迪斯吃完饭付完账单,离开餐馆,拿上自己的所有行李,搭乘最近的一趟车回到了自己的家。在自己的家中,墙上挂着各国城市、博物馆、酒店的照片,书架上还收藏着16世纪荷兰画家描绘的荷兰风景画册,德埃桑迪斯觉得,欣赏这些画作和照片更能让他体会到旅行的快乐。在艺术作品和期待中找寻有价值的因素远比从现实生活中找寻来得容易。

“想象能使我们平凡的现实生活变得远比其本身丰富多彩。”德埃桑迪斯如此总结自己“失败”的旅行。

02

寻求差异,是为了获得认同

既然旅行又累又有风险,为何我们还是选择出游?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旅行意味着逃离原有生活的枯燥与乏味,当长时间处在生活与工作的压力之中时,我们非常希望有机会能够短暂的逃避这些痛苦与厌烦,假期给了我们这个机会。我们不仅需要时间上的模式转换,我们更希望通过外在的空间的转换迫使自身不为琐事而焦虑。差异与新鲜感,是我们旅行的主要动因。

在影片《心花路放》中,袁泉饰演的康小雨为了躲避生活的不顺,情感的失意,选择“逃到”距离北京三千多公里的大理旅行。

然而,外在的场景切换并不能有效地将我们从焦虑中解救出来。德波顿指出,我们曾期望持久的满足感,但实际情形并非如此,处在一个地方所得的幸福感和同一个地方联系在一起的幸福感似乎只能是短暂的。幸福的感觉最多只能持续10分钟,随之产生新的焦虑。在他看来,那个呆在家郁郁寡欢的自己和在巴巴多斯岛度假的自己之间是连续的,并无二致。

但即使如此,人们还是选择换个环境,换种心情。更为极端地,像法国诗人波德莱尔那样,终其一生都为港口、码头、车站以及酒店的房间所吸引;那些旅程中不断变换的场所让他觉得比在家里更自在。

“对我而言,我总是希望自己在一个我目前所居住地以外的地方,因而到另一个地方去永远是我满心欢喜的事情。”

德波顿也喜欢时不时跑到机场,不为别的,就是看着飞机起飞,这让他感到轻松。飞机起飞的力量能激励我们联想到人生中类似的、决定性的转机;它让我们想象自己终有一天能奋力攀升,摆脱现实中赫然迫近的人生困厄。

图源自影片《幸福终点站》

当然,这种出于逃离的旅游动机无可厚非。我们感觉旅行失败,是因为逃离后的获得与我们的期望不匹配,但有时,逃离到陌生的环境,也让我们更清楚地看见自己。

尤其是独自旅行的时候,走在陌生的城市里,陌生的街道上,现在的我们不属于任何地方任何人,于是我们开始观察街上的行人,开始幻想他们在这个城市中的生活。当我们来到历史名胜参观时,抚摸着这些旧物,我们的思绪飘远了,开始想象千年前的人的生活该是什么样的。

美国画家爱德华·霍珀在他的画作中展现了他在旅行途中的所见所闻。在他的作品中,孤独是最常见的主题。霍珀作品中的人物通常看起来都远离家乡,孤单地行动,或在酒吧独饮,或在酒店大堂读书,看上去多愁善感,若有所思。

爱德华·霍珀的代表画作《自动贩卖店》()

如上图,在这幅画作中,只是描绘了简单的一个女人独自在喝咖啡的场景,却有一种感人的力量。我们注视着她,她低垂的眼眸让我们感觉她和谁都不亲近,她坐在椅子上,却仿佛不属于这个地方。其实我们也和这个女士一样,在旅行中,没有人可以与我们真正交谈,所以我们才能注意到和我们同样处境的这个女人,在她的身上,我们开始设想她的生活,她看上去高贵大方,但或许过于天真,在生活中着着实实地碰了一次壁。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与这个女人产生了共鸣,从她的处境中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处境。

另外,旅行的过程也促使着我们思索。旅行,关键在这个“行”字。很少有地方能比行进中的飞机、轮船和火车更容易让人倾听到内心的声音。在流动的景观的刺激下,那些原本容易停顿的内心求索可以不断地深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太多为思考而思考的时候,这容易让我们陷入思维的“死胡同”,但当我们目光转移到其他的事物上,如车窗外的风景,有时反而会产生新的想法,在没有压力的情形下讲思绪厘清。

在酒店的房间中同样也有这种效果。躺在旅馆的床上,与安静的房间形成对比的是电梯的声响、走廊行人经过留下的脚步声,其他房间的开门声,水管中流动的水声……在并不属于我们的陌生环境里,我们得以从一个新的高度来省察自己的生活,这是在家中所不能达到的。

如果运气够好的话,或许在旅途中我们还能结识到志同道合者,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我们理解他人的想法,了解自己的追求,这也是一个明晰自己的过程。

图源经典爱情电影《爱在黎明破晓前》,男女主在旅途中结识

尼采曾如此理解旅行:通过历史了解我们的社会和身份认同如何形成,从而得到一份延续性和归属感。在旅行中,表面上我们追求差异感,但实际上我们是想在差异的对比中找寻共同感。在旅行的过程中,发现生活的“诗意”。

03

旅行,也是生活

尽管旅途中有诸多不顺,德波顿和M还是决心好好欣赏巴巴多斯的美好景色。

在海岛的东海岸,德波顿眺望一片深紫色的大海,海的绵延衬得小岛小而柔弱。岛上粉色的野生花朵和杂乱树木仿佛在对大海的森然和单调发出抗议。

回到伦敦后,天依然下着雨,公园满是积水,这座城市就和他们刚离开一样固执地拒绝改变。德波顿发现,当我们心情很好,又看到阳光明媚时,我们会很容易将产生于我们自身之内的情绪归因于周围环境所给予的影响。以为去了一次海岛就能转换心情,但其实回到伦敦还是那么让人绝望。

其实我们从旅行中获取的乐趣或许更多地取决于我们旅行时的心境,而不是目的地本身。换言之,当我们怀着谦卑的态度来到新的地方,不带任何的想象和成见,去观察和体验旅行中的细节,或是某个建筑墙上的刻字,或是某份菜单的设计,这更能让我们摆脱打卡式旅行的焦虑。

甚至,如果我们将一种游山玩水的心境带入自己的住所,或许家的有趣程度也不亚于稻城亚丁的雪山与湖泊。尼采在读了旅行家梅伊斯特的著作后感慨:“有些人知道如何利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平淡无奇的经验,使自己成为沃土。”有些人即使穿越沙漠和丛林,在他的灵魂深处,我们并没有发现这些风景留下过什么痕迹。或许,在我们前往远方之前,先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ojinxue.com/rkzz/199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