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人格:棘手的概念 复杂难懂的人格特征人格,人皆有之。可什么是人格呢?粗略说来,就是一个人的癖好、信仰、思维及行为方式的综合。显然,这是某种“高层次”的功能,是精巧高等的精神活动,或许还是巨型大脑赋予人类独有的能力。但令人惊讶的是,有相当多的人认为人格根本不是来自大脑。过去,人们曾笃信身心二元论,认为意识和肉体是分开的。不论你对脑有多少认识,它毕竟是肉体的一部分,是一个实质器官。二元论者主张,人的那些相对难以界定的、富有哲学意味的元素(信仰、态度、爱恨等)取决于其心灵,或者说“精神”以及其他任何诸如此类用来指称一个人非物质方面的词语。后来,到了年9月3日,发生了一次意外的爆破事故,铁路工人菲利亚斯·盖吉(PhineasGage)的头被一根一米长的铁棒刺穿。铁棒从他左眼下方刺入头骨,完全穿透左侧额叶,最后从头顶穿出,落在5米开外。铁棒的力道非常强劲,相比之下头骨就像纱布窗帘般轻易就能刺穿——当然了,比剪纸还是要强一些。如果你以为这场事故要了盖吉的命也很正常,因为哪怕放到今天,“脑袋被粗大的铁棒戳穿”听起来也是必死无疑。更何况,事故发生在9世纪中期,那个年代不小心碰伤脚趾都有可能因为坏疽而丧命。然而盖吉没死,他竟然活了下来,并且还活了年。至于他为什么能够幸存,人们认为部分原因在于铁棒非常光滑、尖锐,穿透速度又极快,因此造成的伤口出乎意料的清晰和“干净”。铁棒几乎把盖吉左半球大脑的额叶损毁殆尽,但大脑本身具有惊人的补偿机制,另一半大脑立即接手顶替,负责提供正常功能。后来,盖吉成为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的经典案例,因为很有可能正是所受的伤造成了他性格上的急剧转变。他从一个脾气温和、干活勤恳的人变成了个不负责任、脾气暴躁、满口脏话甚至精神错乱的家伙。盖吉的遭遇强有力地引发了人的性格产生于大脑运作的猜想,“身心二元论”因此受到冲击。不过,关于盖吉的性格变化有各种大相径庭的报告。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长期受雇担任公共马车的车夫。这是一份需要强烈责任心以及大量交流的工作,倘若他的性格真有过破坏性的改变,那么后来肯定也好转了。但那些戏剧性的说法一直流传,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心理学家(那时候,这份职业由热爱自我吹捧的富裕白人男性占据主流,而现在……算了,不提了)抓住盖吉的案例借机推广他们有关大脑运作的理论,而假如他们提供的依据根本没在地位低下的铁路工人身上发生过,事情的真相又会是什么样呢?毕竟那是9世纪,没有脸书来让我们从盖吉本人身上找到真相。关于盖吉性格大变的那些极端描述大多在他死后才冒出来,因此他也就不可能予以驳斥了。可是,就算真有人古道热肠地想要调查盖吉实际上经历了怎样的性格或智力变化,又该如何去做呢?智商测试还要再过半个世纪才问世,并且测出的也只是有可能受影响的一方面。盖吉的例子让我们对人格至少有了两点坚定的认识:人格是脑的产物;确实很难用客观、有效的方式测量人格。斐瑞斯(E.JerryPhares)①和查普林(WilliamChaplin)在他们年出版的《人格导论》(IntroductiontoPersonality)一书中就“人格”提出了一个为绝大多数心理学家认同的定义:人格是一个人有别于其他人的特征性想法、感觉和行为的模式,并且具有跨时间和跨情境的一致性。在下面几节中,我们要来看一些迷人的问题:用于测量人格的不同方法;是什么让人愤怒;为什么人们最终会被迫去做某些事;以及,放之四海皆准的良好人格代表——幽默感。完全没有个性 (人格测试的可疑运用)我三岁时,妹妹凯蒂出生,那时我自己的小脑瓜也还嫩得很。我俩同父同母,在同一个地方共同成长。那是0世纪90年代,在威尔士一个山谷里的偏僻小村庄。总的来说,我俩的生长环境以及DNA都十分相似。说到这里,你大概觉得我和我妹的性格也会非常相似。事实却恰恰相反。我妹妹,说得委婉些,是一个异常亢奋的难缠角色;而我呢,从小就乖得不得了,以至于别人要戳我一下才能确定我是不是醒着。现在我俩都已长大成人,但还是截然不同。我成了一名神经科学家,她则是专门做纸杯蛋糕的烘焙师。听起来好像我在秀优越感,其实真的没有。随便问谁好了,你更愿意聊一聊关于大脑的科学研究还是纸杯蛋糕?看出哪个更受欢迎了吧。我说这段逸事是想告诉大家,即使两个在出身、环境和遗传上都十分相似的人,仍可能有迥然相异的个性。更何况从总人口中找出的两个完全陌生的人,谁有把握来预测和衡量他们的个性?以指纹为例。指纹从本质上说就是我们手指、脚趾末端的皮肤纹路。说起来简单,可几乎全世界每个人都有着独一无二的指纹。如果说小小几片皮肤的表面纹路就可以提供足够多的变化,令人拥有可以区别于他人的特征,那么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人脑,依靠其数不胜数的细微神经连接和复杂特性所产生的结果会创造出多少可能的变化呢?试图利用简单的笔试来确定一个人的人格特质,那纯粹是徒劳,无异于想用一把塑料铲雕刻出总统山。然而,目前的理论均主张,人格中存在可预测、可识别的成分,即可以通过分析鉴定出来的“特质”。就像无数指纹都可以归于三种基本图案(弓型、箕型和斗型),多样化的人类DNA也只是由四种核苷酸(鸟嘌呤、腺嘌呤、胸腺嘧啶、胞嘧啶)的不同排列产生,许多科学家都认为人格也可以看作是某些全人类共有的特质进行了特殊的组合和表达。就像吉拉德(J.P.Gillard)在年所说的:一个人的人格,就是他的各种特质的独有模式。注意他的用词“他的”。那是在50年代,显然女性要到70年代中期才被允许具有人格呢。不过,那些特质又是什么呢?它们如何组合成一个人的人格呢?目前最主流的当数“大五”人格特质,主张人格由五方面特质组成,类似于不同的颜色可以由红、蓝、黄三色组合而成。这些人格特质往往在不同的情境中保持一致,因而可以用来预测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该理论认为,每个人的人格都会落在大五人格特质各维度的两极之间:开放性(Openness)反映了你对新体验的开放程度。假如受邀参观一个腐烂猪肉雕刻展,处于开放性两极的人也许一个会说:“好啊,必须去啊!我还从来没见过用变质肉做的艺术品呢,肯定有意思!”而另一个会说:“不,那不在镇上我常去的地方,所以我没兴趣。”责任感(conscientiousness)反映的是一个人在计划、组织和自我规范方面的倾向。极具责任感的那类人大概会在答应参观腐肉展之前规划好最佳公交路线、万一遇到交通堵塞时的后备方案,并事先去打一针破伤风加强剂。而毫无责任感的一类大概会答应十分钟后在那儿碰头,然后也不请假就翘班跑了过去,并且选择凭直觉找到展览地点。外向性(extroverts)是主动的、活泼的、寻求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ojinxue.com/gjxz/19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