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景不如听景”这是常说的俗话,也是每个出游者都不止一次地亲身体验过的事。为什么会这样,人多不细想,只是想当然地认为是景区通过各种方式的宣传,吹嘘夸大了景色,给人误导欺骗的缘故。不可否认,将景点作为敛财手段的国情下,景区的过渡宣传确有其事,但这历来已久的说法仅仅因为这一缘故吗?对此我也没有深思过。
日间在电脑上读英国人阿兰?德波顿《旅游的艺术》的电子版,才发现不只是中国人有这样的说法,西方人也一样。作者是这样表述的“实地的旅行与我们对它的期待是有差异的,对此观点,我们并不陌生。”对此说法作者是用自己的一次旅行做了详细诠释的。阿兰?德波顿写到,在潮湿、阴冷的伦敦冬日,“每天为铁灰色的天空所笼罩,给人以不祥之兆,极类曼特尼亚或韦罗内塞作品中晦暗的天空,是基督耶稣遇难图最佳的背景”,而他的心情则“似乎印证了詹佛的名言,一个人每天早上都得吞食一个癞蛤蟆,这样才能保障他在日间不会遇到更恶心的事”。在这样的境况下他突然看到了一本画册,印着艳阳下的一片海滩、一排排棕榈树和树间婆娑起舞的少女,于是他决定到巴巴多斯岛旅行。行前他“只要想起巴巴多斯岛,萦绕脑际的不外乎是三种恒定的意象”,其一是夕阳下挺立着棕榈树的海滩,其二是一处别墅式的酒店,其三是湛蓝无云的天空。巴巴多斯接近于赤道,年平均气温26摄氏度,海水平静如镜、清澈见底,是加勒比海地旅游胜地,应该说完全能满足阿兰?德波顿的想象。可是当他到目的地时才发现,现实中的巴巴多斯岛除了那三幅美丽的画卷之外,“还包括太多的内涵”,而且并非都是如那三幅画面那样美,所以“如此繁复的景象扑面而来,……让我更难看到我本想来此一睹的巴巴多斯岛”。
在详述了他见到的令人不愉快的细小场景后,阿兰?德波顿总结到,生活“用一些重复、不着边际的强调和没有条理的情节惹我们厌烦”,而旅行前的想象会“省略、压缩,甚至切割掉生活中无聊的时段,把我们的注意力直接导向生活中的精彩时分而毋须润饰或造假,结果是,它们所展示的生活气韵生动、井然有序。这种气韵和秩序是我们纷扰错乱的现实生活所不能呈现的”。
这就很好地解释了“看景不如听景”这一说法:“听景”是用想象去观景,此时我们只专注于美景;然而到实地去旅游,除了美景之外还有纷至沓来的琐碎、无聊甚至丑陋------正如阿兰?德波顿描写的诸如“无家可归的狗、圣诞卡,还有那只先是停在那个堆满烟灰的烟灰缸边缘,进而停落在烟灰之中的苍蝇”此类的景象。
那么多次经历了“看景不如听景”的挫折后,为什么人们依然要去“看景”?阿兰?德波顿认为是“现时生活正像是缠绕在一起的长长的交卷,我们的回忆和期待只不过是选择其中的精彩图片”。正因为此,在不尽如人意、甚至让人失望的“看景”过程结束之后,我们的回忆又会把无聊、琐碎过滤掉,只留下美景和精彩在脑海中;所以在旅游的当口,我们常常是暗下决定“再不出来了”的,但在此后的生活中多次回忆起旅游时的情景时,我们会越来越觉得值得,于是会再次背起行囊走向远方。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ojinxue.com/gjqh/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