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问我,“妈妈,我能不能转学?”
从Andrew收到国际学校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起,我原本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众所周知,进入一所合适的国际学校,前期所耗费的精力财力远不亚于公立学校,尤其是前期大量的走访调研,更是让整个家庭“苦不堪言”。理所当然地,我们整个家庭都期待“大价钱”换来“大回报”。不料,开学不足一个月,Andrew回到家,一脸严肃地跟我说:“妈妈,我能不能转学?我不喜欢这个学校。”我原本安定的心再次悬起,心中满是不解和震惊。仔细沟通下,我慢慢找到了原因。Andrew告诉我,国际学校是全英授课,有英文基础的他并不觉得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学校开放式的授课模式让他倍感压力。譬如,外教老师在课堂上高频的提问,就让有些内向的他不是很适应。有一次,在讨论“animalprotection(动物保护)”这个话题时,Andrew被老师邀请谈想法。他一时语塞,不知道该说什么,别的孩子则不断举手,生怕自己错过什么。我问Andrew以后计划怎么处理这样的问题,他说:“就那样呗,我尽可能避免和老师眼神交流,这样老师就不会总让我回答问题了”。事实上,我也曾和几位国际学校的老师聊过,她们告诉我,英文能力并不等于沟通能力,正如会中文不等于会说话一样。之前我还对此不以为然,没想到,Andrew真的就遇到了这种情况。理想与碰壁:
进了国际学校并非万事大吉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我试图寻求最有效的解决方案。我惊讶地发现,有不少家长也曾遇到过类似的困境。在和许多国际学校的家长交流后,我发现许多孩子都和Andrew一样,存在类似的“通病”: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面对既定的话题往往不知所措,或者答非所问。语言表达能力欠佳:尽管每次英语小测的分数都看得过去,但一到开口说英语的场合就露馅。和外教老师、外国小朋友互动时总显得拘谨,不知道该聊些什么、怎么聊。缺乏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由于不能有效并且勇敢的表达自我,知识和观点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自信心缺失进而缺乏自我认同感。所幸,在家长群里,一位妈妈分享了一段让人深思的小视频。一个小姑娘拿着自己和组员用彩色铅笔绘制的“水循环示意图”,在讲台前用英文介绍自己的作品。这是她的女儿Elsa,年仅8岁。Elsa的英文说得标准流利自不待言,最让我没想到的是,一个8岁的孩子能够如此从容淡定地站在讲台上,逻辑清晰地、宏观地看待这个话题,并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很显然,Andrew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中。语言表达能力不佳,让他惧怕和外教互动,惧怕一切与英文交际有关的活动。别人家的孩子用英文侃侃而谈,他生怕自己开口说错被大家笑话,愈发地羞于表现。无论是小规模的英文讨论还是大规模的国际社交活动,Andrew都是默默无闻的那一个。不会说,怕说错,更加不敢说,没能交到很多朋友,也没赢得外教老师的赞扬,Andrew的心理也承受着压力。我开始思考,是否应该让他继续在国际学校学习?拥抱国际化教育,是遥不可及的未来吗?
正当我为Andrew的事情犯愁时,一次闲聊中,Lisa妈妈向我抛出了一个概念——“国际化教育”。我理解的“全英文教育”等于国际化教育吗?答案是否定的。国际化的教育,是指用国际化的思维去思考,培养具有21世纪核心素养的全球化人才,真正做到与世界接轨。国际化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太棒了,这不正是我希望Andrew得到的教育吗?但是,Lisa妈妈告诉我,虽然国际化教育听上去十分美好,可现实是,这是小众中的小众,作为“门外汉”的家长们只能雾里看花。因为我们本身就是中式教育培养出来的一批人,而上面提到的那些恰恰是中式教育或者周围并不重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huojinxue.com/gjqh/17371.html